一程山路
潺潺流水终于穿过了群山一座座
好久不见!
旧的结束
距离上一篇文章发布,已经快三个月了,看着年初立下的 flag,有点惭愧。不过最近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我想与做,所以也不算浪费时间啦。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接下来准备继续按照预定的计划学习和写我的文章。
今天这一篇呢,不聊技术,来分享一下我在这三个月中的思考与感悟。仅仅是个人观点,请勿开箱即用
决策
因为最近一直在想事情、做了很多重要的决定、对未来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规划,空闲的时间基本上都在琢磨来琢磨去,所以有种脑袋塞满想法的感觉。我想是时候整理一下,腾出点空间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然后我获得了下面这些做决策的经验,我觉得相比后面的那些胡侃来说,这一段要重要得多。
- 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如果有一个选择能让我 “比较容易地达到我的目标,但是我会过的不太爽”,另一个是让我 “比较困难地达到我的目标,但是我会过的很爽”。那么爽不爽重要吗?我不清楚,但是一定是低权重的。
- 明确达到目标需要作出多少个选择。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能需要做多个决定。如果这些决定互不影响,那么对于这些决定就应该分开考虑,先作出第一个决定,再作出第二个决定,揉在一起思考难度会大很多。
- 舍去是为了得到。对于第 1 点,如果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不仅要达到目标,还要舒舒服服地,但是现实就是不允许,所以我开始烦躁。那怎么办呢?不能怎么办,舍去是为了得到。
- 考虑一个选择的理由时,尽量避免情绪上的影响。寻得平静才能寻得自我,烦躁、慌乱、不安的时候,没关系的,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好好地思考,选择很少有绝对的对与错,如果有,那么你早就作出决定了。找上朋友出门走走,等静下心来再好好想想。
- 尽可能列出每个选择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很多优缺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对缺点的合并,可以降低思考的负担,也可以让你在完成第 6 点的时候效率更高。
- 尽量多找人交流,但前提是自己已经好好思考过了。一个人的思考角度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不仅体现在考虑问题的角度,还会体现在考虑问题的高度。找同样经历的人交流,可以修正同一个层面下的想法;找经验比你丰富的人交流,可以看到很多在你目前经历下看不到的东西,格局是真的可以感受到差距的。不要害怕丢脸,韩愈的《师说》建议多读几遍。但是如果你没有自己好好思考过,很容易直接被别人的想法影响,从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
- 记住小马过河的故事。任何人的建议都是参考,是辅助你做出决策的,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别人说选 A 好、选 B 好或者说都一样,那是对别人来说是这样,对你来说也一样吗?所以在进行第 6 点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这么想” 要比 “别人是怎么想的” 更加重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有取舍地去吸收别人的想法,辅助自己做出决定。
- 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有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必须是经过仔细思考得到的,所以如果是错的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意味着你还有机会修正自己的想法;如果毫无理由地就做出一个决定,或者随便想了个理由就开冲了,那就是在赌,赌对了还好,赌错了是没办法修正自己思维缺陷的,因为根本就没有理由。同时,注意第 4 点带来的影响。
- 做决定一定是附带成本的。所以如果保持现状也是一种选择,并且实在想不明白的话,那就暂时保持现状。
- 做出决定后就别再想另一个决定了。选 A 可能没有选 B 好,那又如何呢?只是可能而已,但是当下却是实实在在可以把握的,让后悔的情绪把现在可以确定的局面变糟,那就太亏了。
这段时间所有的重要决定我都是按照这个流程去思考的,同时也很开心辅助了一些朋友去看清形势,做出他们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想明白第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
跳槽
跳槽是我这段时间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不打算分享我遇到的具体情况,所以这里只能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马云说员工的离职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就两点最真实: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我挺赞同的,再拓展一下其实就是:
- 内部环境的斥力(心委屈了)
- 外部环境的引力(钱没给到位)
我在跳槽之前找了很多朋友聊过这个事情,见过仅仅因为第一点就跳的,觉得领导 pua,同事甩锅;也见过仅仅因为第二点跳的,涨幅很高,平台很大。但我认为这两点需要同时满足才考虑跳,如果单纯是为了其中一点,你以为是跳槽,其实比较大概率是跳坑。
对于内部环境的斥力来说,在这家公司遇到的问题,很有可能在其他公司也会遇到,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毛病,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通病,想通过跳槽刷新一下环境,祈祷不要遇到类似的问题,很容易翻车。重开一局就一定好吗?我想也不一定,不如先想想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再走也不迟。
对于外部环境的引力来说,不同的平台之间确实会有发展的差异,我认为是否符合职业规划才是最重要的(去这家公司做什么?是否有能力做?环境支持能做到什么样?等等)。不仅是考虑是否要跳槽的时候需要考虑,当接到了多个 offer 的时候,也是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并且平台好并不意味着自己发展就好,忽视平台光环对自己的加成,会对自己的情况产生高估。在大平台容易被当做螺丝钉,但是技术积累深,可以看到更深的东西;在小平台杂活多且浅,但是切换自由灵活,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东西,有时候甚至做什么都是自己说的算。那么你到底是只能从公司派的活里面学到东西呢?还是可以自己主动去通过接触公司的各种项目、观察内部情况来挖掘到一些东西从而提升自己呢?
所以跳槽前,不妨好好想想,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逃避问题?
坚持
很有意思的是,我见过很多人在“坚持”的标准上,对自己都太过于苛刻了。
怎么说呢?人们常说,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做 n 天,那么你就会把它变成一个习惯,一旦变成习惯之后呢,后面就自然而然会去做的。有道理,但是问题在于 “坚持做” 的标准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 “坚持做” 想成是 “每天做”,然后只要计划被打断一次,就立马熄火。
常常会有人问我博客写了多久了,我说从 16 年开始写的,然后对方就会说哇你坚持了这么多年!但是如果你去看我博客的时间线,你会发现我并没有每天都写,甚至没有每个月都写,但是可能会集中在某段时间里突然发了好几篇,有的写我就写,没得写我就不写。那么这样的话,你还觉得我这是坚持写文章吗?
也正是因为这样,写博客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不会因为一周没有写文章就认为我没有坚持在做这个事情,觉得难以坚持而放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和我这样是低标准的坚持,有些人会说 “我的博客已经好久没更新了”,然后就不继续做这个事情,好像这件事就已经熄火了,如果要重启的话,需要好好酝酿一下,攒攒自制力,然后重新开始下一轮高标准的坚持周期,一段时间后往往还是中途放弃。在启动-放弃-酝酿-启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也会给自己带来心理暗示:“我就是这么一个无法坚持做事情的人”,到最后真的很难再坚持做一些事情了。
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是好事,但是坚持的概念上面,不妨把标准放得低一些,这反而能让你更好地坚持下来,只要去做了,总比不做强。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是很多事情其实可以从九十再开始的。
理性
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上面的思考都是很理性的思考。然而这段时间的一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理性是有局限性的。
第一,我们很难纯理性地去思考事情,因为我们是有情绪的。
我在大学期间接触了余额宝,它本质上是货币型基金;还有股票型基金,我记得买的是国泰互联网+:
当过一波小韭菜后(其实本金就几百块钱),对这种钱生钱的玩意有点着迷。
所以在拿到第一份工资开始,我就开始着手学习如何理财:先了解一下基金的各种基础知识,再到诸如定投这种买的策略、右侧止盈这种卖的策略,再看大 V 的实盘与复盘来观察、模仿他们的投资思路,最后到实盘根据情况完善自己的投资策略。然后发现自己入了一个深坑,科学投资需要的知识面相当广阔(大众情绪、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国际政治 等等)。最后我把所有的策略都量化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案,然后看着 Excel 上林林总总数字,我只要无脑执行设定的操作即可,觉得我有足够的理性去应对风险与波动。
但回顾这两年的投资经历,我干过追涨杀跌的事、接过急速下落的飞刀、还有一次得到靠谱的“内部”消息(其实确实靠谱)后,买股票被深套 3 个月。
虽然最后因为坚持不割肉所以还是赚到钱了,但从那以后我就明白所谓的理性有时候真的不堪一击(以及投资需谨慎啊)。
如果你没有买过基金,又想体验一把理智失控的感觉,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买,诺安成长混合。在急速下跌或者疯狂上涨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情绪是可以轻易打败理智的。
买诺安成长混合,与诺安一同成长。
第二,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理性分析。
理性一直推进,注定会触达感性所无法接受的边界。
无法接受就会变成矛盾,进而引发争执。
如果你谈过恋爱,应该会对此深有体会,不多说了。
第三,过于理性的人,容易散失生活的乐趣。
如果我们变成了一个生活的旁观者,永远站在局外去观察自己,观察别人,那么大部分的热情都放在了分析生活,而不是体验生活,也就很难从生活中获得乐趣。我曾经很喜欢把是否意义当做我要不要去做一件事的标准,后来醒悟到,去做一件事,不一定需要它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对它感兴趣这一个理由就已经足够了。
新的开始
这篇也可以说是写给未来的我看的,每当一个阶段结束之后,我总想留下些文字,记录一下我的感受,我的思考。
好了胡扯了这么多,希望对橘友们有点帮助吧,在接下来这段时间我总算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回顾这两年的经历,感慨颇多。至少我可以对得起在工作满一周年时说过的这番话了:
一路走来遇到不少挫折与磨难,很感谢小伙伴们的鼓励与帮助。
前方迷雾茫茫,他们的经历激励着我大胆地往前走,去寻找属于我们各自的光明。
深不绝涓泉,稚子浴其渊
高不绝丘陵,跛羊游其巅
我叫游羊
我们更高处见